赤壁之戰 三國考古遊 (湘鄂兩省四縣市) 第二篇
赤壁之戰:烏林戰場
旅遊者觀賞了赤壁古戰場後,可渡江到北岸尋訪曹軍在烏林村戰役遺跡,赤壁至烏林的汽渡把昔日的古戰場連為一體,方便遊人繼續赤壁之戰的時空之旅。
據說,古時候,烏林一帶是一片原始森林,因為赤壁之戰使它化為灰燼。當時,彌天烈火映得江面和兩岸青山一片通紅,赤壁也由此而得名。 1800年多過去了,昔日的古戰場早已灰飛煙滅,唯有青山壁立,江水東流。
公元208年,曹操率領二十六萬大軍南下,勢如破竹,連克新野,襄陽數城,從江陵順長江東下,在赤壁與孫權,劉備五萬聯軍發生戰鬥,曹軍戰敗後,退回江北,屯兵烏林,與孫,劉聯軍隔江相持。後來,孫劉聯軍運用火攻向曹軍發動攻擊,火船借助風勢,直衝曹軍陣營,一時之間,曹營火勢沖天,曹軍大敗,數十萬曹軍折戟沉沙,血染紅雪巷骨埋萬人坑,此數個遺碑處,就是烏林古戰場的範圍。
第二篇: 洪湖市烏林古戰場(曹操弯 / 红血巷 / 烏林寨 /万人坑 / 白骨塌 / 放馬場) ,香山宮 ,吳王廟,魯公台,陳友諒墓,大小城濠遺址,黃蓬古鎮十八步上金街,黃蓬明清石板街,圓山遺址
第三篇: 監利市: 馬鞍橋,救曹田,曹鞭港,華容古道,放曹坡遺址
我們第二天的行程,收獲甚豐,不但完成比原訂計劃多的景點,更路經明清、西漢、東周甚至新石器時代的遺址!洪湖歷史攸久,不能少看他!
在街角上,找到了一幅三國古戰場示意圖,對各個遺址位置大概有個概念。
然而,以上的地圖無論是距離,比例及方向皆與現實有些出入,所以我於考察後已從新刻劃,如下圖所見,分怖於悅兮半島國際溫泉度假村附近:
烏林古戰場遺址一:曹操彎
地圖上有曹操彎,是曹操灣還是曹操彎?原來曹軍怕水,凡是沾水的地名都去掉了水字邊。不過不要以為跟著GPS就走對了,那裡是死胡同,實際位置看我上次的圖吧。相傳當時曹營指揮部就在曹操灣,曹操的著名詩篇:“月明星稀,烏鵲南飛。繞樹三匝,無枝可依。山不厭高,水不厭深。周公吐哺,天下歸心”就是在這裡吟成的。
烏林古戰場遺址二:白骨塌
位於烏林鎮的江咀村,是當年烏林磯伸人長江邊沿的磯頭。曹操水軍的戰船停泊在這裡的沿江一線,孫、劉聯軍在攻曹營時,曹軍連鎖成排而調動不靈的戰船,就在這里西北一戰被焚為灰燼。在這一次戰役中,曹軍燒死、溺死的士兵數以萬計。大戰結束後,當地百姓(或東吳士兵。已無從稽考)將附近範圍內四處的曹軍屍體收殮一處,投進這裡的一個天然大水坑中,在其上掩以浮土,若干年後,該處暴露出累累白骨,夜間磷火閃閃。至此,當地百姓稱為「白骨塌」。
烏林古戰場遺址三:红血巷
位於白骨塌北面,是當年火燒烏林戰鬥最激烈的地方。當時,曹軍江邊戰船被焚,水營將士節節敗退,在此處與第二線步騎兵匯合,為保中軍營寨和掩護曹操撤退,拼命阻擊孫、劉聯軍,死傷土兵不計其數,血流成河。戰後,血河乾涸,其形宛如一條血巷,百姓見其慘狀,故稱該地為「紅血巷」。「紅血巷」本稱「紅血港」,原因與曹操彎一樣。
 |
在外面經過很容易忽略「紅血巷」就在裡面 |
|
 |
紅血巷 |
|
 |
紅血巷週邊 |
|
 |
紅血巷外邊街道 |
|
烏林古戰場遺址四:烏林寨
即整個烏林磯,是當年的曹軍大寨所在地。當年,其南有一片茂密的松樹林,大戰時,曹軍戰船被焚,時值江風正猛,風助火勢,繼而將鬆樹林和曹軍營帳全部燃燒,整個烏林寨在沖天的烈焰中變為了一片廢墟。
烏林古戰場遺址五:万人坑及香山宮
在近香山村那邊,有一低窪水潭,如今的水質渾濁而泛草綠色。相傳是當年填埋曹軍屍體的遺址。站在水潭旁邊,想像當年火燒烏林的慘烈景象,另人黯然神傷。
 |
万人坑果然有一一低窪水潭 |
|
|
烏林的歷史與道教密不可分,道教為其增添了濃墨重彩。烏林素有“沿江十八廟”之說,現今,唯數香山宮聲名遠播,朝聖香火歷久彌新。 香山,因其山之巔有數圍千年丹桂而得名。金秋十月,丹桂花開、香隨風動、遠近可聞、沁人心脾。香山原為長江石磯,傳說磯巔有一石臼,此段江中過往船隻常遇狂風惡浪,船家為祈求平安便拋米入江,石臼內即刻白米湧現,取之不竭,災荒之年救困無數。香山宮始建於漢,道觀依山而建,有祖師殿、玉皇殿和山門殿三個主建築,及屈子登臨處一碑。
香山宮位處万人坑不遠處,於香山宮後面的荒地﹙還沒步上香山宮﹚,我們發現新石器時代的圓山遺址。
赤壁之戰後,為安撫眾亡靈,香山始立廟改鐘靈庵,均有史可查,民國初年毀入大火,及後文革浩劫,香山宮兩度被毀,後得以重建,現香山宮於萬人坑旁,從萬人坑再向前走一段路,就是放馬場。
|
|
 |
屈子登臨處 |
|
 |
此處向前走就是放馬場 |
|
烏林古戰場遺址六:放馬場
原是一片寬闊的綠草地,相傳是當年曹軍放牧的地方。赤壁大戰,時值隆冬,草木凋零,唯有此處是一片臨江的開闊地,且遍地都是尚未枯萎的絆根草,於是,士兵們就將戰馬趕到此處放養。
 |
放馬場 |
|
 |
我們的車子停在放馬場,後面是香山宮 |
|
烏林古戰場遺址七:鲁公台
在距烏林寨約200公里處漢代左洲陵城遺址的附近,有一大土台,世稱“魯公檯”,現於黃蓬古鎮附近。據史志記載:東漢年間,魯肅繼周瑜,鎮陸口,轄州陵等四邑時,常屯兵於此。烏林之役後,亦常駐軍。鲁公台位處偏僻,附近人煙稀少,單憑我一人之力絕對找不來。
根據余先生所述,洪湖烏林鎮在1986年前稱黃蓬鎮,它是3100多年前西漢黃州國的古都城,烏林卻只有1800多年三國戰亂史。
先到興建中的武監高速公路橋底,見有一路可進去,向右走那裡便是陳友諒墓﹔陳友諒,湖北沔陽人;元朝末年群雄之一。農民起義領袖,中國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。
如我上方地圖所示,右走是陳友諒墓,直走右轉再走一陣子,會見到春秋時代東周小城濠遺址,再走前沒多遠便會見到鲁公台。鲁公台我是有放在我的計劃裡,也花了不少時間研究但是都是古代地誌資料,沒法知道大概地點,今次是有余先生及凌才去得到。
 |
這裡右走是陳友諒墓, 直走去魯公台 |
 |
東周小城濠遺址 |
 |
朝著這個方向到魯公台 |
|
 |
魯公台 |
|
返回原路,但不左轉走回剛才天橋方向而一直向前走,會見到西漢大城濠遺址,為漢代州陵縣縣址所在,附近有不少考古遺址。
再向前走就可到達黃蓬古鎮十八步上金街及黃蓬明清石板街,上圖於古代是人馬行走的路,以前的路會比較闊一點。
 |
大城濠遺址附近景觀 |
|
 |
黃蓬古鎮十八步上金街 |
|
 |
「十八步」即十八步就到塘邊的意思 |
|
 |
沒有旅人的明清石板街, 是拍攝好地方 |
|
第二天上午的行程還去了吳王廟,其傳說:一是東漢建安五年(公元203年),東吳王孫權率隨從人等微服私訪,曾親臨長江北岸視察潰囗處,在此丘林一窩棚中歇宿三晝,察災情,知疾苦,懲貪腐,賑災濟民,得以生存,百姓為謝吳王愛民恩典,自發建廟祭奉。二是為紀念東漢時期建安13年“赤壁之戰”後東吳王孫權收復烏林失地而建此廟供後人祭奉。
以下特引述余先生對吳王廟址的典故介紹:
关于乌林吴王庙址,原洪湖县黄蓬(公社)镇下辖春兴大队第2生产队村北头树林老庙墩。1962年前,该庙内办过学堂,在文革时拆走庙体砖瓦木料去公路西北约1公里的大队部(现村委会)建学校。庙内大小菩萨均被遭損毁,也有村民暗中将菩萨保护家中(我父亲在世时,当年为防止红卫兵“扫四旧”(造反派)抄家,就将几个“菩萨爹”从楼上转移到屋后柴草棚里的地窖里藏着。1978年改革开放,尊重宗教信仰,重视民俗文化,村民们为恢复古迹,自发筹资搭建青砖布瓦之吴王小庙。2001年吴王庙村退休老支书余光道(我弟弟)热心动员一批老者与草根众生募捐重建该庙,庙址地基由东偏僻树林向西约80米至路边重建,庙中“天火菩萨”及吴王大帝(古橝木质)塑相是当年在蒲圻城西斋公岭一位道教界工艺大师精心制作的,然后生产队老人余颜平(我堂兄)驾船从长江支流进入江南陆水河,走水路到蒲圻宝塔山下停泊,用红布将“天火菩萨”及吴王大帝包裹后,装船运回家乡庙中贡座。至2019年1月8日,我弟退休老支书余光道及副村长余颜平均已几年间先后辞世,为纪念他们村几代村民对三国历史文化名胜古遗的恢复与保护,特撰此文,予以怀赞。
 |
吳王廟 |
|
|
吳王廟村也在附近,是湖北省洪湖市烏林鎮下屬的一個行政村,位於烏林鎮的東北部,因其地有一個紀念孫權的吳王廟而故稱。因緊臨長江,雨水豐富,故種植業和漁業發達,種植業尤以油菜,水稻,棉花聞名,漁業也有一定規模。
上午竟然可以準確橫掃所有計劃景點遺址,實屬難得。下午便沿著曹軍敗走的路線考古。
|
 |
洪湖出產蓮蓬,洪湖生產出來的蓮子形狀顆粒大,蓮子的皮很薄,而且肉非常的厚實 |
|
上篇:赤壁古戰場,長江渡輪,呂蒙口白衣庵
下篇:監利市: 馬鞍橋,救曹田,曹鞭港,華容古道,放曹坡遺址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